传染病防控小常识
日期: 2022.09.09
作者:
2020 官网升级中!现在您访问官网的浏览器设备分辨率宽度低于1280px请使用高分辨率宽度访问。
传染病防控小常识

传染病,顾名思义,就是可以在人和人之间、动物和人之间传播感染的疾病。

传染病自古有之,国内外均有明确记载。我国在民间一般称之为瘟疫,新中国成立以后,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力度进行防控,如爱国卫生运动、疫苗接种等,一段时期内,大规模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现象得到有效遏制,有的已经或接近绝迹,如天花、疟疾、麻疹、白喉、流行性脑炎、乙型脑炎等等。但2003年的SARS病毒导致的 “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”传播,又将传染病可怕的情景带进了现实;这次2019年底发现和报告的“新冠病毒肺炎”更是给全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,至今尚未平息。

理论上讲,某种传染病之所以引起传播,必须具备三个要素,一是传染源,就是带有传染性质的病菌或感染了病毒的人或动物;二是特定的传播途径,常见的有呼吸道、消化道等;三是容易受感染的人群,简称为易感人群。所以,无论何类何种传染病的防控,都是从这三个环节入手,医学上称之为:管理传染源、切断传播途径、保护易感人群。
这三个环节,字面上很好理解,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,大家更得到亲身体验。
第一,管理传染源,就是把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管控起来,与正常人群隔离,直至病菌或病毒检测转为阴性。除了医学上的各种治疗方法,还要根据病菌或病毒的自身特性,这就是隔离期长短的由来。
第二,切断传播途径,这也要根据病菌或病毒传播的特点而论。比如乙类传染病的细菌性痢疾或甲类传染病的霍乱,属于消化道传播,主要通过“粪—口”传播,乙型病毒性肝炎则多见于血液传播,还有一些通过虫媒传播的疾病,如血吸虫病、钩端螺旋体病、疟疾等;还有部分通过接触损坏的皮肤和粘膜组织传播的疾病,如狂犬病、炭疽病等。但是,我们最常见的,还是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,如肺结核、流行性感冒、麻疹、非典型性肺炎和现在的新冠病毒肺炎。只有了解了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特点,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防控。
第三,保护易感人群,就是将尚未感染疾病的“健康人群”保护起来,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,一是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的特点,进行针对性的防护措施,如戴口罩、勤洗手、不生食海水产品、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整治、消灭蚊蝇或其他病菌孳生地等;二是进行医学实验,研制疫苗,在健康人群中进行接种,使人体内产生针对性的病毒抗体,即使有病毒进入人体,身体内的抗体会与病毒进行“斗争”,从而达到保护机体健康的目的。
在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,我们建议普通群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:
01 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一些传染病防制知识,科学认识传染病,理性对待传染病,不信谣、不传谣;
02 注意个人卫生,适当锻炼身体,提高身体素质;
03 积极配合国家制订的疫情防控制度和措施,全程参与疫苗接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