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染病防控 |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
日期: 2022.10.11
作者: 上海儿童青少年健康
2020 官网升级中!现在您访问官网的浏览器设备分辨率宽度低于1280px请使用高分辨率宽度访问。
流行性脑脊髓膜炎

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常见病,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表现为发热、头痛、呕吐、皮肤瘀点、颈项强直,可导致继发性感染、脑及周围组织炎症、免疫反应综合征。本病经过及时有效治疗,一般预后尚可。
疾病分类

普通型
本型占全部患者的90%左右,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、败血症期、脑膜炎期以及恢复期,但各期之间并无明确界线。
暴发型
患者起病急骤,病情凶险,若不及时抢救,常于24小时内死亡。
轻型
轻型患者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,病变轻微。临床表现为低热、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,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。
慢性型
该型不多见,成年患者占比较多,病程常迁延数月之久。患者常有间歇性畏冷、寒战、发热发作,关节疼痛较常见,发热时加重。
诱发因素及传播途径
免疫力低下
正常人群即使感染脑膜炎球菌,由于免疫功能正常,可杀灭入侵的致病菌,如果机体免疫功能低下,不能杀灭入侵的致病菌,容易诱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。
呼吸道病毒感染
呼吸道病毒感染时易合并脑膜炎球菌感染。
传播途径
病原菌借飞沫由空气传播,因病原菌在体外的抵抗力极弱,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,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。室内空气流通不畅、人口流动、居住拥挤及上呼吸道病毒感染,均有利于疾病的传播。
症状、病发症

上呼吸道感染期
此期约为1~2日,大多数患者无症状,部分患者有咽喉疼痛,鼻咽部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,除非鼻咽拭子培养发现病原菌,一般情况下很难确诊。
败血症期
患者突然畏寒、寒战、高热,伴头痛、食欲减退及神志淡漠等毒性症状。幼儿则有啼哭吵闹,烦躁不安,皮肤感觉过敏及惊厥等。70%的患者皮肤黏膜有瘀点或瘀斑,见于全身皮肤及黏膜,大小为1~2mm至1cm。病情严重者的瘀点、瘀斑可迅速扩大,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发生皮肤大片坏死。约10%患者的唇周等处可见单纯疱疹,多发生于病后2日左右。少数患者有关节痛或关节炎,可发生单个或多个关节积液,少数患者有脾大,多数患者于1~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。
脑膜炎期
脑膜炎症状可以和败血症同时出现,多数于发病后24小时左右较明显。患者高热及毒血症持续,但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。因颅内压增高而使患者头痛欲裂、呕吐频繁,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,常有皮肤过敏、怕光、狂躁及惊厥。脑膜的炎症表现为颈后疼痛,颈项强直,角弓反张,Kernig征(克氏征)及Brudzinski征(布鲁金斯氏征)阳性,1~2日后患者进入谵妄、昏迷状态,可出现呼吸或循环衰竭。
恢复期
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,意识和精神状态改善,皮肤淤点、淤斑消失,大的淤斑中央坏死部位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,症状逐渐好转,神经系统检查正常。约10%患者出现口唇疱疹,患者一般在1~3周内痊愈。
暴发型休克型
本型多见于儿童,但成人病例亦非罕见,以高热、头痛、呕吐开始,中毒症状严重,精神极度萎靡,可有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,时有惊厥。重症患者可出现暴发性紫癜,常于12小时内出现遍及全身的广泛瘀点、瘀斑,且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瘀斑伴皮下坏死,循环衰竭是本型的主要表现。脑膜刺激征大都缺如,脑脊液大多澄清,仅细胞数轻度增加。血小板减少、白细胞总数在10×10^9/L以下者常提示预后不良。
暴发型脑膜脑炎型
此型亦多见于儿童,脑实质损害的临床表现明显,患者迅速进入昏迷,惊厥频繁,锥体束征常阳性,两侧反射不等,血压持续升高,眼底可见视盘水肿。部分患者发展为脑疝,如天幕裂孔疝和枕骨大孔疝,最终会导致呼吸衰竭。
病发症
1.继发感染
继发感染为常见的并发症,以肺炎的发生率最高,尤多见于老年和婴幼儿。
2.脑积水
婴幼儿患者因脑室间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,以及脑膜间的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,可分别发生脑积水或硬膜下积液。
如何预防
1.养成良好卫生习惯
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饭前便后洗手,打喷嚏用手捂住口鼻,接触到鼻涕等分泌物后及时消毒手部,早晚刷牙,清洁口咽部。不与他人共用餐具、水杯,室内每天开窗通风。
2.加强体育锻炼
患者养成每日按时户外运动的习惯,强健体魄有助于提高免疫力,但要避免去人员密集地区活动,避免传染。
3.做好防护
流行季节在人员拥挤的场所內应戴口罩。如出现发热、头痛、呕吐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,有上述症状的病人应佩戴口罩,以防传染他人。
4.接种疫苗
我国已研制成功并推广应用A群多糖菌苗。

From:“上海儿童青少年健康”公众号